野钓窝里有鱼没口什么原因

更新于:2024-06-09 21:57:40

什么是鱼泡呢?就是鱼群在水底游曳,因为换气,导致上涌到水面的水泡,不同的鱼种,不同体型的鱼,产生的鱼泡是不一样的。

对于有经验的钓友而言,鱼泡的大小、出现规律等迹象,就能对水中的鱼情一目了然,换而言之,有鱼泡,就一定有鱼。

如果鱼泡在窝子里反复出现,那么就说明窝子里一定进鱼了,但是,如果窝子里鱼泡连连,却久守无口,这就让人很纠结了。

如果连续提竿无口,惊散鱼窝就是必然的,可要是不操作一二,看着鱼泡不停,却一直没有鱼口,这就更糟心了。

之所以会如此,其实倒也不是什么诡异的事,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,我们对比一下,就知道如何处理了。

原因一、窝料太多、落点太散

在野外垂钓时,或因为打窝习惯,或因为水底地形原因,亦或者因为水情不同,窝料入水之后,落点不太集中。

如果窝料少,这种影响不明显,当然,进窝鱼的数量也不会太多,如果窝料打得太多,进窝鱼也比较多,但是窝料比较散,鱼群不集中。

在水面上观察,就会发现鱼泡频繁,如果钩饵落在窝料比较集中的区域,自然鱼口不错,如果钩饵落在窝料比较散的地方,自然鱼口寥寥。

如果确定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无口,有两个应对方法,第一个方法,选在鱼泡最集中的区域,重新补窝,最好是用打窝器将窝料集中投放,然后再下竿守钓即可。

第二个方法,则是改用长竿短线,将钩饵放到鱼泡密集的区域,长竿短线施放钩饵的动静非常小,不用担心惊散鱼群。

原因二、抛竿不精准

台钓是目前的主流钓法,这种的钓法的优点有很多,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线组较长,如果经验不够,基本功不扎实,很难将钩饵精准的抛到窝点。

如果有风、有流水,那钩饵的落点就难以把控了,虽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,偏差个1~2米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。

钩饵没有落到窝点的附近,只见鱼泡上涌,没有鱼口,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。解决方法并不复杂。

打窝的时候,找一个参照物,在抛竿入水的时候,也参照这个参照物,精准度自然就高些,鱼口马上就会好转。

原因三、窝浓钓淡

打窝施钓,常见的做法是淡引浓钓、浓引淡钓、窝钓一体,钓友们用得最多的,是淡引浓www.diaoYuChaN%g.coM钓、窝钓一体这两种。

用素淡的窝料,略腥香的钓饵,亦或者干脆就用窝料做钓饵,来减少进窝鱼的警惕性。而浓引淡钓,虽然也不少见,但这种钓法多用在特殊的水情。

在水质较肥的水域中,因为水中带有一股淡淡的腐臭味,所以浓度香郁的饵料更容易吸引鱼群进窝,但是素淡的钓饵,反而更容易吸引进窝鱼给口。

而这种施钓思路,在正常的水域中使用,就不太合适了,因为钓饵太素淡,对进窝鱼吸引力不足,所以进窝鱼只会吞食窝料,对钓饵基本上不感兴趣。

反馈到水面上,就是鱼泡不停,鱼口全无。这种情况应对方法倒也不难,将窝料的味型调整得素淡一些,亦或者干脆用更为腥浓的钓饵,都能马上改善这种情况。

原因四、调钓不精准

很多新手在调钓的时候,要么就是重铅守底,要么就是不精找底,也就是钩饵到底在水底什么情况,自己也是一脸懵逼。

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情况,就是钩饵所在位置,和鱼群的实际水层不在一起,比如重铅守底,双钩躺底,但是鱼群离底。

亦或者鱼群在水底游曳、觅食,但是钩饵是离底的。不管是哪一种,鱼泡频出,抓不到鱼口,自然也不奇怪了。

解决方法只有一个,确定钩饵在水底的具体位置,做到心中有数,然后再推漂,来找鱼层就可以了。

原因五、水底情况太复杂

如果水底比较复杂,比如水藻、水草比较多,亦或者淤泥比较多,又或者是水底起伏比较明显、水底有坡度。

都会出现鱼群被窝料吸引,但是窝料陷入、陷落草中、泥中、坑中,找不到窝料,自然没有鱼口,但是鱼泡还是会上浮。

这种情况属于客观原因,解决起来有两个思路,第一是更换钓点,换一个水底情况比较平缓的钓点。

第二是重窝铺底,用大量的窝料铺平水底,当然,这个方法在湖库守钓时用得比较多,虽然比较费窝料,但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。

如果水草较多,还要动手清理一下水草,用水草刀、锚刀等工具,将水草清理一下,再重窝铺底。

出现了鱼泡,至少能肯定的,就是鱼群一定是进窝了,换而言之,窝料是没有问题的,而鱼情也是没有问题的,我们只要对照以上五个原因,再针对性的处理,鱼口效果,立竿见影。

相关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