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野钓鲫鱼3个点鲫鱼连杆大问题

更新于:2024-06-01 21:37:39

钓鱼人最头疼的事莫过于跑鱼了,很多有经验的钓友也都有过脱钩、断线、跑鱼的情况。其实,排除“遛鱼抄鱼手法不当”的技巧性因素之外,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。

而恰巧这种跑鱼的现象似乎并不能得到大家广泛的重视,有的人甚至认为“跑鱼现象”根本就不足以让我们对作钓手法作出调整。其实,如果出现反复的脱钩、跑鱼的情况,就真的需要我们仔细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了。

恰逢阳春三月,正是钓鲫鱼的好时机,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探讨一下钓鲫鱼时,有哪些情况会造成跑鱼脱钩呢?

第一种情况:线组的搭配不当

俗话说得好: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”,垂钓线组的合理搭配才是提高上鱼率的保障。一套线组中,每一个零部件的不合理运用都可能产生鱼儿脱钩的现象,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鱼竿、鱼钩和鱼线的选用问题上了。

1、鱼钩型号选用不当,不是太大就是太小

太大的钩子会直接影响到鱼儿的吞饵,就算鱼儿勉强将其吞下,也会因为太过“充实”造成“异物感”而吐掉,此时浮漂会产生“虚假”的信号,结果提竿时多是“空竿”,或者只钩到一点点鱼嘴唇。

相反的,如果鱼钩选用太小,虽然说不影响鱼儿的吞饵,但小钩柄短且窄,钩住鱼嘴的“牢固”程度不够,极易造成跑鱼的现象。

这两种情况相比之下,错选大钩的钓友还是占大多数的,他们普遍认为大多数跑鱼的现象是因为“钩小”的原因造成。

其实,通常情况下,钓鲫鱼有一个选钩的标准,那就是鱼钩的尺寸应等于鲫鱼嘴张开的1/3大小便可,或者等同于鲫鱼眼睛一样大小也行。

2、鱼钩变形

在鱼情好、密度好的水域作钓时,由于反复的刺鱼、摘鱼,鱼钩的钩尖变得不够锋利或者钩门变形。此时,如果不及时更换子线,也有可能会出现跑鱼的现象。

3、鱼线质量问题,鱼线选择太粗或太细

众所周知,台钓的线组分主线和子线,线组过粗的话,一方面入水后隐蔽性较差,给鱼儿造成惊扰。另一方面,粗线组不够灵敏,会使浮漂信号减弱甚至滞后,影响刺鱼时机,造成跑鱼或者空竿。

线组过细的影响也很好理解,主要是其强度降低了,就自然提高了断线跑鱼的几率。子线质量选用不当时,又极易缠绕在一起,也会影响到鱼吃饵及脱钩。

这里对鱼线型号的选择也有一个标准,通常情况下,主线的选择要比子线大一倍,例如:子线选0.6#的,主线就起码要1.2#的。而子线的参考值以承受与鱼儿体重2/3的拉力便可。

4、绑钩不正确

有些钓友喜欢自己绑钩绑子线,一是为了节省开销,二是不相信渔具店的钩线质量,这些都无可厚非。不过,千万不要疏忽了一点:绑好的鱼钩必须让子线处于钩柄的内侧,这样做一方面不会造成刺鱼角度不准而跑鱼,另一方面也不会增加钩柄与子线的反复摩擦而出现断线的情况。

5、鱼竿的选择不恰当

有些新手钓友初选钓鱼竿时,会盲目地追求硬竿,认为快速起鱼才是硬道理。殊不知,力道掌握不当的话,用硬竿容易拉裂鱼嘴,出现“只见鱼唇不见鱼”的囧相。

如果鱼的个体偏大,使用的又是粗线大钩,用硬竿作钓上大物时,还会出现“断竿”的现象。所以,选择什么样的鱼竿,需要根据钓友自身的水平和垂钓的鱼种来决定的,普遍大众一般都以软硬适中的钓竿为主。

第二种情况:饵料的搭配不当

饵料的重要性,对于我们垂钓运动来说可谓举足轻重,也是毋庸置疑的不争事实。

但是,饵料的搭配不当跟鱼儿的脱钩跑鱼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?

众所周知,评价一款饵料的好坏,有两个非常重要判断标准,即味型(成分)和状态。

鱼儿在不同季节对营养的需求不同,并且生活环境的差异会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。因此,这就需要我们钓鱼人要像一个高级厨师一样,合理的搭配鱼儿的“菜谱”,不断地调整各种饵料成分、味型、状态的配比,适时的研发出更美味的食物。

试想一下,假如我们搭配出来的饵料不是鱼儿喜欢的味道,即使是鱼儿勉强吃饵,它们也不会那么的干脆,更多地会是犹豫不决的反复试探性地品尝。此时,浮漂出现的小信号会左右你的判断,提竿不中鱼也是常事。

还有一点,饵料的状态不好也会造成脱钩,其原因无非是饵料的状态太硬、太散、太黏或太大等等。所有饵料的搭配原则,必须以方便鱼儿吸饵为前提。

当然,还有一些手法上的原因,今天在此就不过多介绍了,更多地,还是要求我们钓鱼人要善于分析总结脱钩、跑鱼的原因。以上所讲述的也正是:从线组和饵料这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的拙见,某些观点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,仅供参考。不当之处,还请钓友们多多指教。

相关热点